李朔,博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自2006年起开始进行作物耐逆功能基因挖掘及作用机制的研究,2011年起专注于大豆耐逆功能基因挖掘及调控网络研究,2019年起涉足大豆基因组学及智慧育种。研究内容主要是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手段,挖掘调控大豆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重要功能基因,并解析其分子调控网络,为大豆耐逆性改良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理论基础、开发大豆智慧育种的技术与材料。
欢迎对此方向感兴趣同学报考(lishuo@sdu.edu.cn),课题组具有成熟的科研技术体系、完善的实验室硬件条件以及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我国大约有5亿亩盐渍化土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面积350万亩以上。大豆是我国战略性经济作物,也是中度耐盐性作物,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耐盐碱大豆,利用盐土提高大豆总产量,是缓解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有效途径,对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有效利用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人专注于耐盐碱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基础理论及高产、耐逆大豆种质创新的工作,以“挖掘新基因、揭示新机制、开拓新方法、创制新种质”为目标展开研究,近几年取得了以下代表性成果:1.发现了大豆盐胁迫信号的快速转化和放大的新机制,揭示了耐盐转录因子GmSIN1的重要功能;2.自主研发了大豆高通量土壤胁迫全植株表型系统,克服了土壤胁迫高通量表型组数据获得的瓶颈,收集了399个大豆种质的基因组和耐盐性表型组数据,挖掘获得多个耐盐性分子标记和候选功能基因,为高产、耐盐大豆“人工智能分子设计育种”的新策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3.在耐盐碱大豆种质创新应用研究中,创制了多个大豆转基因及突变体高产、耐逆大豆新种质/品系,开发鉴定了多个胁迫诱导型大豆启动子和人工启动子。上述成果在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顶级或著名植物学期刊发表。对研究中获得的新方法、新基因、新元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创建的转基因大豆新种质进入转基因安全评价中间试验4项,申请环境试验1项,参与培育的高产大豆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耐盐大豆品种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