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青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教师姓名:刘智青
教师拼音名称:liuzhiqing
电子邮箱:z.liu@sdu.edu.cn
所在单位: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
职务: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
学历:研究生(博士后)
办公地点:青岛校区N7楼416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BESIII新物理组召集人、历任报告委员会主席;Belle II实验单位负责人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
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个人简介

本人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奇特强子态(亦称为XYZ粒子)和粲夸克偶素。传统夸克模型指出,强子都是由三个夸克(重子)或者正反夸克对(介子)构成。然而,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理论还可以允许存在其它形式的新强子态,例如多夸克态、夸克胶子混杂态、胶子球、强子分子态等——统称为奇特强子态(或者XYZ粒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实验物理学家们一直在搜寻奇特强子态存在的实验证据……

2013年,本人与导师合作,在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和日本KEK的Belle实验分别独立地发现了带电类粲偶素粒子Zc(3900),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确凿实验证据的四夸克态粒子。Zc(3900)的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粒子物理学的轰动。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2013年将其评选为“物理学领域十大年度进展”之首;nature专题报道“Zc(3900)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四夸克态粒子”;该发现还入选中科院“十二五”标志性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等。

此外,本人还在中性类粲偶素粒子的研究(例如X(3872)、Y(4260)粒子等)、新粲偶素粒子的寻找(例如发现D-波态粲偶素粒子\psi(13D2))中作出了一系列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目前,本人主要参加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德国GSI的PANDA实验,和日本KEK的Belle II实验。任PANDA合作组Publication Committee Member。

以合作组名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有9篇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名义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被Nature Physics杂志邀请撰写News & Views评论论文。

担任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D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教育经历

[1] 2004.9-2008.6
华中师范大学 | 物理学 | 理学学士学位
[2] 2008.9-2010.7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硕士毕业(硕博连读)
[3] 2010.9-2013.7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13.8-2018.3
 德国美茵茨大学 
[2] 2014.3-2018.3
Institut für Kernphysik | 德国美因茨大学 - 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3] 2018.4-至今
 山东大学 

社会兼职

[1] BESIII新物理组召集人、历任报告委员会主席
[2] PANDA合作组出版委员会委员
[3]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 PRL、PRD、Chinese Physics C等SCI期刊审稿人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强子物理课题组,主要参与BESIII和Belle II实验上的粲偶素、奇特强子态以及新物理的研究,每年拟招收研究生1-2名。

团队介绍: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谢勇(2022)
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谢勇(2023)、周航(2023)
研究生中期考核优秀:周航、谢勇、王吉鹏
现有成员 周航、李井文、谢勇、李起鑫、王吉鹏、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