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白露,山东大学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智慧网络与网联智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青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外协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欧盟科技发展计划、英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 and Propagation 等国际知名期刊及会议论文40余篇(一作20余篇,通讯1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一作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与5项行业/团体标准的撰写和制定,曾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IEEE VR最佳论文奖、Aerospace Frontiers Conference优秀论文奖等。2022年入选“齐鲁青年学者”,2023年获批山东省优青项目,同年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4年入选“小米青年学者”。目前担任IET Communications 编委、IEEE P1944标准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网联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多个国际知名会议的程序/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分论坛主席等。


招聘/招生信息:

● 招聘博士后,课题围绕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交叉应用研究(详情请见http://pcni.pku.edu.cn/news/news_240131.html

研究生:2026年9月入学:学术型硕士: 人工智能(1)专业型硕士: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方向(1 

             2025年9月入学:名额已招满

● 本科生助研2-3名   

课题组与北京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多个国际一流科研团队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为组内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内外交流机会。诚挚邀请对智慧网络与网联智能研究感兴趣的2022级推免生加入课题组,同时欢迎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加入开展科研探索(理工科专业即可),有意请邮件联系mengyuanlu@mail.sdu.edu.cn(卢梦媛)并附个人简历(模板),非常感谢!

目前招募的本科生助研的科研计划主要围绕网联智能车的混合多模态感知与通信智能融合研究,学习并掌握AirSim、Wireless Insite和WaveFarer等,搭建网联智能车运行场景,采集多模态感知与通信数据,参与构建面向网联智能车的通信与多模态感知仿真数据集(全球首个面向网联智能车的包含多车和多路端的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数据集,详情请见http://pcni.pku.edu.cn/cn/dataset.html),参与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等。有余力的同学可基于数据集进一步开展混合多模态感知与通信智能融合研究的科研探索。

 



研究概况

智慧网络与网联智能研究

  随着6G无线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不仅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无线通信网络的系统设计和技术研发中大放异彩,而且人工智能多移动智能体的网联智能研究也将大有作为。课题组依托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研究内容:

图片1.png

(1)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6G无线通信网络研究:为了达到6G无线通信网络更高效、更可靠的传输需求,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鲜血液融入到6G无线通信网络的研发中,课题组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6G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发,借助智能感知的助力,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无线通信传输。基于此,课题组目前的研究要点主要包括通感一体化下基于人工智能的6G无线通信信道建模、波形设计和传输方案等。

1669553087263.jpg

(2)多智能体协同的网联智能应用研究:因单智能体的感知决策等能力有限,目前业界常使用多智能体协同实现智能应用,此时则需要借助无线通信实现多个智能体的信息互通。为了实现更高效可靠的多智能体协同应用,突破目前无线通信仅作为信息传输管道的研究现状,课题组开展多智能体协同的网联智能应用研究,研究网联智能下如何实现无线通信和智能应用的相辅相成,实现两者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基于此,课题组目前的研究要点主要包括网联智能下的多智能体协同定位、协同感知、协同认知和协同决策等应用。

图片3.png  图片4.png

教学指导:

v授课信息

  ● 本科生课程:《计算思维》《软件项目管理》《智慧网络与网联智能(筹)》

  ●    研究生课程:《深度学习——从零开始》

  ●    卓越工程师课程:《现代数字通信》

  ● 参与授课:《人工智能导论》《工程软件专业新生研讨课》《生涯发展:学业职业目标养成》

v本科指导

  ●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2023级3班本科生班主任

  ● 土建学院  工程软件专业  2024级本科生导师

v竞赛指导

  ● 2024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指导队伍获算法赛赛题一全国第一名

  ● 2023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指导队伍获算法赛全国二等奖

  ● 2024年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队伍获华北赛区二等奖

  ● 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指导队伍获省赛一等奖

  ● 山东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奖

主持项目:

“AI赋能的6G空地多路协同信道测量分析与建模仿真研究” [2024-2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Grant No.62371273,49万]

“模型增强数据驱动的6G星地融合信道建模研究” [2021-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Grant No.62001018,24万]

6G 多无人机协同通信信道智能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2023-2025,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No. YESS20230372,30万]

AI 赋能的6G空天地一体化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 [2024-2026, 泰山学者工程,No.tsqn202312307,75万]

“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 [2024-202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 No. ZR2023YQ058,50万]

“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交叉融合研究” [2022-2027, 齐鲁青年学者支持计划, 12560082263045,100万]

6G多车通信与多模态感知智能融合环境建模研究 [2024-2025, 小米青年学者, 10万]

“多智能体无人XX协同场景搭建与验证” [2023-2025, 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外协课题, 2560023003,47.5万]

大规模自主移动机器人协同任务优化决策仿真测试研究” [2023-2025, 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外协课题, 2560023004,20万]

6G网联多车协同信道测量建模与预测仿真研究” [2025-2026, 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2025D04, 9万]

空地多无人机协同通信信道建模研究” [2023-2025, 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 ISN24-03,6万]


专著论文:

v学术专著

L. Bai, Z. Huang, and X. Cheng, Propag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hannel Modeling for UAV CommunicationsSpringer, Cham, Switzerland, 2024. [下载

X. ChengZ. Huang, and L. Bai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Springer, Cham, Switzerland, 2023. [下载]

v表论文

         L. Bai, Z. Huang, J. Liu, L. Cui, M. Sheng, and X. Cheng, “A mixed-bouncing based multi-UAV cooperative channel model with non-stationarity and consistency,”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vol. 23, no. 10, pp. 13456-13470, Jun. 2024. (SCI, JCR Q1, 中科院1区,IF: 10.4)

         L. Bai, Z. Huang, T. Feng, and X. Cheng, “A non-stationary channel model for 6G multi-UAV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23, no. 2, pp. 949-961, Feb. 2024. (SCI, JCR Q1中科院1IF:10.4)

         L. Bai, Z. Huang, L. Cui,  and X. Cheng, “A non-stationary multi-UAV cooperative channel model for 6G massive MIMO mmWav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22, no. 12, pp. 9233-9247, Dec. 2023  (SCI, JCR Q1中科院区,IF: 10.4)

白露,孙铭然,黄子蔚,冯涛,程翔,“面向应急通信的多无人机协同信道建模研究”,通信学报,2023.(CCF B类,信息通信领域高质量期刊T1级)

L. Bai, Z. Huang, and X. Cheng, “A non-stationary model with time-space consistency for 6G massive MIMO mmWave UAV channels,”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22, no. 3, pp. 2048-2064, Mar. 2023(SCI, JCR Q1中科院IF: 10.4)

L. Bai, Z. Huang, and X. Cheng, “A non-stationary 6G UAV channel model with 3D continuously arbitrary trajectory and self-rotation,”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21, no. 12, pp. 10592-10606, Dec. 2022. (SCI, JCR Q1, 中科院区,IF: 10.4)

L. Bai, Z. Huang, L. Cui, T. Feng, and X. Cheng, “A mixed-bouncing based non-stationary model for 6G massive MIMO mmWave UAV channels,” IEEE Trans. Commun., vol. 70, no. 10, pp. 7055-7069, Oct. 2022. (SCI, JCR Q1中科院IF: 8.3)

L. Bai, Q. Xu, Z. Huang, S. Wu, S. Ventouras, G. Goussetis, and X. Cheng, “An atmospheric data-driven Q-band satellite channel model with feature selection,”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 vol. 70, no. 6, pp. 4002-4013, Jun. 2022. (SCI, JCR Q1, 中科院区,IF: 5.7)

L. Bai, Z. Huang, H. Du, and X. Cheng, “A 3-D non-stationary wideband V2V GBSM with UPAs for massiv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EEE Internet Things J., vol. 8, no. 24, pp. 17622-17638, Dec. 2021. (SCI, JCR Q1, 中科院区,IF: 10.6) 

L. Bai, Z. Huang, X. Zhang, and X. Cheng, “A  non-stationary 3D model for 6G massive MIMO mmWave UAV channels,” 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 vol. 21, no. 6, pp. 4325-4339, Nov. 2021. (SCI, JCR Q1, 中科院区,IF: 10.4)

L. Bai, Z. Huang, Y. Li, and X. Cheng, “A 3D cluster-based channel model for  5G  and beyond vehicle-to-vehicle massive MIMO channels,” IEEE Trans. Veh. Technol., vol. 70, no. 9, pp. 8401-8414, Sept. 2021. (SCI, JCR Q1, 中科院区,IF: 6.8)

L. Bai*, Q. Xu, S. Wu, S. Ventouras, and G. Goussetis, “A novel atmosphere-informed data-driven predictive channel modeling for B5G/6G satellite-terrestri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t Q-band,” IEEE Trans. Veh. Technol., vol. 69, no. 12, pp. 14225-14237, Dec. 2020. (SCI, JCR Q1,中科院区,IF:6.8)

授权/受理专利:

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 (专利号:ZL202110825991.7,第1发明人)

一种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信道衰落确定方法系统 (专利号:ZL202111030933.1,第1发明人)

一种无人机通信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 (专利号:ZL202111062500.4,第1发明人)

一种无人机通信信道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系统 (专利号:ZL202210314388.7,第2发明人)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通信信道模型的构建方法 (专利号:ZL202310084016.4,第2发明人)

一种网络可靠性评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 (专利号:ZL202111616703.3,第3发明人)

一种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通信信道构建方法及系统  (受理号:202310200568.7,第1发明人)

车联网信道路径损耗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受理号:202410242237.4,第1发明人)

一种低空交通无人机对地通信环境智能建模方法及系统 (受理号:202410723182.9,第1发明人)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交互环境分析方法 (受理号:2023118294704,第2发明人)

多无人机作战智能体协同的信息交互环境分析方法 (受理号:202418003936.4,第3发明人)

基于机器联觉的激光雷达点云辅助无线信道智能建模方法 (受理号:202410835044.X,第3发明人)

基于机器联觉的无人机对地路径损耗实时预测方法 (受理号:202410949422.7,第3发明人)

参与标准: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行业标准 “面向智慧物流的多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协同智能系统架构”,2021-1308T-YD2023年4月12日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AIIA)团体标准 “面向中低速移动智能体协同的应用场景和网络需求”,AIIA/S 02001 2020,2021年4月25日

中国自动化学会团体标准 “面向网联智能驾驶的评测系统构建规范”,T/CAA001—2022,2022年12月22日

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团体标准 “面向多智能体协同的大连接高带宽网络应用规范”,T/ZAI 16—2023,2023年8月16日

关村四方现代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标准 “服务效能度量方法 5G自治网络 ”,T/MSITISA 02-034—2024,2024年11月21日

学术服务:

担任IET Communications编委 (2021年至今)

担任IEEE P1944标准组成员 (2024年至今)

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 (CAA) 网联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 (2022年至今)

担任《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 (2024年至今)

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ICC)网络空间安全专委会委员 (2024年至今)

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兼职专家 (2020年至今)

担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ICCC (2017, 2018, 2021, 2022, 2023, 2024), IEEE TrustCom (2022, 2024), IEEE EUC (2022), IEEE INFOCOM (2023), IEEE VTC-Fall (2023), IEEE Globecom (2024)

担任多个知名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ICCC (2017), 全国指挥控制网络安全大会 (2020), 中国智能车大会暨国家智能车发展论坛 (2023)

受邀为知名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Globecom

荣誉获奖:

选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 

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23 

获批山东省优青项目2023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

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2024年

l 入选小米青年学者2024

入选ACM新星奖2023 

IEEE VR 最佳论文奖(共同通讯作者)2024 

Aerospace Frontiers Conference 优秀论文奖(通讯作者),2024 

入选齐鲁青年学者2022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查号台:(86)-0531-88395114
值班电话:(86)-0531-88364731 建设维护:山东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