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王晓辉,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研究所副所长;IEEE会员,CIGRE C6/B4.37工作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多年海外求学以及企业任职经历,具备开阔的科研视野、丰富的行业经验(曾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规划);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充足;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青年编委。

热忱欢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包含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等方向的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报考!

研究方向

[1] 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2]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连锁故障

[3] 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稳定

科研项目

纵向课题

[1] 高渗透率新能源、高比例直流和高负荷密度的受端电网构建关键技术,2024-2028,智能电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负责人

[2] 响应驱动的大电网稳定性智能增强分析与控制技术,2022-2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3] 含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的电力系统大扰动稳定和连锁故障演化基础理论,2021-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4]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性研究,2016-2018,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负责人

横向课题

[1] 西部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外送系统电源汇集及直流技术路线研究,2023-2025,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课题负责人

[2] 新能源直流外送系统柔性联网与稳定性提升技术研究,2023-2024,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课题负责人

[3] 跨区域送受端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与协同运行方式研究,2023-2024,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4] 拉萨换流站加装调相机工程,2021-2023,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5] 新能源高渗透率电力系统成本效益量化模型与方法研究,2021-2022,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6] 馈入受端系统的LCC、VSC暂态特性和承载能力评估技术研究,2021-2022,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课题负责人

[7] 直流近区电网稳定影响因素研究服务,2020-202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院,项目负责人

[8] 清洁电源与传统电源协同演进优化模型及路径研究,2020-2021,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9] 远距离变频驱动技术研究,2019-202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

[10] 基于可控移相器的电网电压稳定性提升措施研究,2019-2020,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11] 大规模光伏发电接入送受端直流近区的电网安控措施研究,2019-202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院,项目负责人

[12] 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解耦模型及实证研究,2019-2020,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13] 电网量化评估算法实现,2018,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14] 舟山海岛电网无功优化专题研究,2017-2018,舟山启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框架下的交直流混联电网规划策略和优化方法研究,2017-2018,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科技项目,课题承担人

[16] 面向主动配电网新特征的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与应用,2017-2018,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项目负责人

[17] 利用评估软件研究提高受端电网安全性的受端电网直流受电规模计算方法,2015-2017,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期刊论文

[1] Xiaohui Wang*, Kaige Song, Quanrui Hao and Feng Gao, “Non-Euclidean Grid-Partitioning to Mitigate Cascading Risk in Multi-Infeed HVDC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 39, no. 5, pp. 6426-6440, Sep. 2024. (SCI, WOS:001298698600032)

[2] Guopei Zhang, Xiaohui Wang* and Feng Gao, “Sequential Dynamics in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Under Low Voltage Ride Through,”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vol. 39, no. 2, pp. 1024-1033, Jun. 2024. (SCI, WOS:001230194500055)

[3] Zhihao Wang, Lei Ding*, Xuesong Gao, Guofang Zhu, Xiaohui Wang and Vladimir Terzija, “Improved Active Current Control Scheme of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With PL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Grid Fa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vol. 14, no. 1, pp. 717-729, Jan. 2023. (SCI, WOS:000911309200055)

[4] Xiaohui Wang, Lei Ding*, Zhenbin Ma, Rasoul Azizipanah-Abarghooee and Vladimir Terzija, “Perturbation-Ba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low Coherency with Variable Power System Inertia,”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vol. 36, no. 2, pp. 1121-1129, Mar. 2021. (SCI, WOS:000621424100026)

[5] Zhao Yu, Shuanbao Niu, Chao Huo, Ning Chen, Kaige Song*, Xiaohui Wang and Yu Bai, “Multi-objective Partition Planning for Multi-infeed HVDC System,”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vol. 4, no. 1, pp. 81-90, Feb. 2021. (SCI, WOS:001019547100001)

[6] Zhan Ma, Feng Gao*, Xin Gu, Nan Li, Qiang Wu, Xiaohui Wang and Xiaolong Wang, “Multilayer SOH Equalization Scheme for MMC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35, no. 12, pp. 13514-13527, Dec. 2020. (SCI, WOS: 000557436900084)

[7] Edward Christopher*, Mark Sumner, David Thomas, Xiaohui Wang and Frans de Wildt, “Fault Location in a Zonal DC Marine Power System Using Active Impedance Estim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49, no. 2, pp. 860-865, Mar. 2013. (SCI, WOS: 000317003100024)

[8] Xiaohui Wang*, David Thomas, Mark Sumner, John Paul and Sergio Cabral, “Numerical Determination of Jiles-Atherton Model Parameters,” COMPE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putation and Mathematic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l. 28, no. 2, pp. 493-503, Mar. 2009. (SCI, WOS: 000265713800015)

[9] Xiaohui Wang*, David Thomas, Mark Sumner, John Paul and Sergio Cab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les-Atherton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ransformer Inrush Current Simul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44, no. 3, pp. 340-345, Mar. 2008. (SCI, WOS: 000253398500004)

[10] 王晓辉, 党崇阳*, 刘峻宇, 丁则文功率因数映射负荷正反馈不稳定域的暂态电压失稳判别.电工技术学报,在线发表,2025,DOI: 10.19595/j.cnki.1000-6753.tces.241494

[11] 汪洋子,梁才浩*,孟婧,潘乐昕,宋福龙,王晓辉煤电退出与电力系统转型规划——智利案例研究.全球能源互联网,第4卷,第4期,2021年7月

[12] 牛拴保,霍超,陈春萌,柯贤波,王晓辉,张强*,陈宁用于低电压穿越性能评估的光伏降阶解析模型.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第51卷,第3期,2021年6月

[13] 王晓辉*,白宇,张彦涛,高峰,刘栋基于线路阻抗短时调节的多直流连锁换相失败抑制方法.电力系统自动化,第45卷,第2期,2021年1月 (EI, Accession number: 20210509835252)

[14] 王晓辉,李澍,钟宇军,李程,陆丹丹,贾科,刘栋,石访*弱交流/多端柔性直流混联的群岛电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第40卷,第4期,2020年4月 (EI, Accession number: 20202108701458)

[15] 王晓辉*,陈庆军,张彦涛,韩奕,周勤勇,刘建坤,张宁宇特高压直流分层接入的稳定性模态分析方法.电网技术,第42卷,第9期,2018年9月 (EI, Accession number: 20184806148463)

授权专利

[1] 发明专利:考虑策略切换的双馈风电场内连锁路径分析方法及系统(CN202410872443.3)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5.3.4)

[2] 发明专利:响应驱动的新能源交直流电网电压失稳识别方法及系统(CN202410014490.4)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5.1.14)

[3] 发明专利:基于功率因数正反馈的负荷暂态电压失稳判别方法与系统(CN202410069649.2)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4.9.10)

[4] 发明专利:含直流馈入的受端交流电磁环网两步解环规划方法及系统(CN202210073600.5)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4.8.2)

[5] 发明专利:基于优化控制和预测跟踪的光伏支撑电网频率方法及装置(CN202210191773.7)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4.7.2)

[6] 发明专利:基于时空卷积网络的多直流连锁换相失败识别方法及系统(CN202310854905.4)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4.6.18)

[7] 发明专利:海洋采油平台直流配网瞬时负载的适应性评估方法及系统(CN202110437744.X)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2.5.10)

[8] 发明专利:考虑概率潮流的直流电网下垂控制裕度优化方法及系统(CN202010731958.3)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2.1.4)

[9] 发明专利:抑制多直流换相失败连锁的关键线路阻抗调节方法及系统(CN202010682921.6)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1.9.17)

[10] 发明专利:两级式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动态评估方法及系统(CN202010161033.X)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1.8.24)

[11] 发明专利:基于多端柔性直流的海岛电网运行优化方法及系统(CN201811139182.5)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学(2021.8.24)

[12] 发明专利:阻断多直流换相失败连锁的电网临时解列方法及系统(CN202010555588.2)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1.7.6)

[13] 发明专利:交直流混联受端电网的直流分群规划方法(CN201910375955.8)专利权人:山东大学(2020.9.4)

著作成果

[1] 世界大型电网发展百年回眸与展望[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参与编著)

获奖信息

[1] 2018 IEEE Region 10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EEE TENCON 2018)最佳论文奖

[2] 2012 中国电力行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陕北煤电基地输电系统规划设计)

教育经历
  • 2004-9 — 2009-6
    英国诺丁汉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工学博士学位
  • 2001-9 — 2004-6
    西安交通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工学硕士学位
  • 1997-9 — 2001-6
    西安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
    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 2015-07 — 至今
     山东大学 
    副研究员/副教授
  • 2010-07 — 2015-06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 2008-11 — 2010-06
     英国诺丁汉大学 
    Research Fellow
学术兼职
  • CIGRE C6/B4.37 中压直流输电(MVDC)工作组成员
  • IEEE PES(中国)电力系统动态技术委员会 / 理事
  • IEEE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 会员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 高级会员
  • 《电力建设》青年编委
  •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审稿专家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查号台:(86)-0531-88395114
值班电话:(86)-0531-88364731 建设维护:山东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