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亚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4-06-04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入职时间:1996-10-01

学科:设计学
机械工程学科

扫描关注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师者]王震亚:当设计遇到慕课|人物 山大视点 2017-04-20

发布时间:2018-11-01   点击次数:

  见到王震亚时,他刚给大三学生上完课。走进他上课的教室,和一般学生上课的地方不太一样:桌椅摆放很是自由,椅子也风格各异,有着鲜明的创意,四面墙上贴着由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和手绘插画拼成的小展板,上面写有同学们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路……整间教室处处显示着设计的画面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想必一定很有趣吧。





  王震亚,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曾主持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3年被评为山东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他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开设的课程《人人爱设计》,选课人数超过20万人。在名校云集的一千多门课程中,《人人爱设计》入选中国大学MOOC“2015年度最受欢迎的APP课程”“年度热门五大零基础热门通识课”,王震亚本人也被中国大学MOOC授予“2016年度优秀教师”和“2016年度杰出贡献奖”。

  走近王震亚,起初是因为他在慕课方面的“走红”,以及同学们对于他的认可与喜爱。一番对话下来我们发现,王震亚对设计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才是他的课程以及他这个人,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慕课问道

  对于王震亚来说,加入慕课,是偶然也是必然。当今时代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缩写,但王震亚认为,慕课的核心不是Online而是Open,也一直对他的慕课学员强调:“只看网上的授课视频,学习是不完整的,参与越多,收获才会越多。”他希望自己的慕课能够打造一种学习社群的模式,让老师、学员共同成长。
  课程《人人爱设计》的学员自发建立了一个2000人的QQ群,和普通的课程学习群不一样,这个群很“热闹”,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学员,每天都有热火朝天的讨论。王震亚本人也参与其中,他会在快到截止日期时提醒大家交作业,偶尔和大家聊聊生活,听听学员吐槽。这门课程也组织线下聚会活动,最近一次是清明假期在洛阳。说起这次经历王震亚印象很深。他们的队伍在参观龙门石窟时,路边突然跳出来一个小伙子和他握手,后来才知道对方也是慕课学员,激动于能见到王震亚本人,把一直随身携带的钢笔作为礼物送给王震亚留念。这一幕让王震亚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感慨颇多。


  慕课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相识相遇,即使从未谋面,一起学习的经历也让大家彼此惺惺相惜。王震亚说:“在线学习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和教室的限制,让每个人有机会聆听各种老师的讲课,但慕课不应该失去同学关系,《人人爱设计》就是要让学习不再孤单。”
  在王震亚看来,自己的课程之所以受大家喜爱,一方面是自己对专业的热情感染了大家,另一方面还是设计本身的魅力。这门课程每周五发布公告,王震亚每次都很用心地整理自己对生活、对设计的感悟,从未间断。慕课的开放性使得当前的教育更多偏向于分享,每次交流都是一种分享,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正如他在某次课程公告中写的:“分享式学习不是简单地接收知识,它将改变以往的从教到学的简单给予关系,把学习变成一种集体参与和集体创造。”


关于“老王”

  机械学院2014级本科生张智睿说:“王老师不只是引你走进一个新世界,而是带你去寻找属于你的领域,他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王震亚乐于帮助各位同学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班上同学亦师亦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王”。


 

  1991年,刚满17岁的王震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他坦言,当年第一志愿填写“工业设计”时,并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但现在的他坚信,这是自己人生当中一次正确的选择,或许也是最正确、最重要的选择。
  设计师每天都在面对各种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对此王震亚的态度是,“大学虐你千百遍,我待设计如初恋”。大学期间的一次作业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1994年,互联网还不发达,王震亚为了完成一份关于商场休息设施设计的作业,先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查阅各种市场调查方法,然后在商场中花了几个小时观察来往行人在座椅处的休息情况,打电话给十家大型商场的工作人员采访他们对于休息设施的意见,并且在商场门口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与行人交流看法。这份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业,至今还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甚至被上海一家设计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内部分享,因为其中凝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今天依然很有价值。
  1996年,原山东工业大学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王震亚成为这个专业最早的任课老师之一,至今已经工作了20多年。1999届毕业生、现山东建筑大学李月恩副教授回忆说:“那时候,王老师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给我们上的第一门课叫《创造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2001年,只有27岁的王震亚担任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专业教学工作。2004年,他主持完成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也是在他与同事的努力下,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0年德国IF机构把山东大学评为全球“TOP Design University”第47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山东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排名全国第15名。


 

  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历,王震亚说:“教学就是边教边学。”他曾经谈到,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同,今天的老师更多的是在扮演引导者、共同学习者和建议者的角色,而这三个角色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共同学习者。平时,他会通过书籍报刊,或者微信、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会不断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更新知识体系,以达到教学要求。


设计内外

  2011年,王震亚开设了一门创新类通识课程——《设计与创意生活》,在学校非常受欢迎,每次选课都要拼人品抽签。刘正中是电气学院2011级的一位本科生,曾经连续三年抽签都没抽中这门课,但每学期都会“蹭课”,临毕业前他担心留下遗憾,在QQ群求助,最终得以与其他同学交换,如愿选课。三选而不得,可见课程受欢迎程度之高,这件事儿也在历届选课同学那里传为佳话。 
  这门课程的评分方式很特别,学生给自己打分,但要列举出所得分数的理由。至于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打分方式,王震亚说:“有些事情你今天觉得很重要,再过几年你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重要,比如考试分数。大学生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维度看待今天的学习,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让学生提供所获分数的理由,就是一个过程。”有学生在自评报告里写:“我第一次积极地参与课堂,为的不是功利性地应对考试,而是为了享受设计创意与生活完美融为一体时所迸发出的火花,与那种快感。”或许,王震亚最希望大家学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享受过程的经历。

 

  在王震亚的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不同于许多工科刷题式的学习,而是团队自己想项目自己做,最后围绕项目选出相对合理的方案。在王震亚看来,同学们在大学之前学的都是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很少有团队学习训练,但学会与人合作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他重点想引导大家学习的内容。
  “大家一说到创新,往往会理解为技术创新,实际上今天的创新还要考虑商业因素和用户需求。设计就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优势,比如通过设计研究建立一种共情的能力,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才能让创新得以转化为实际成果。”王震亚也希望能够培养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细微问题的能力,把设计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让设计影响更多人

  王震亚的很多朋友甚至学生都已经是知名公司的设计总监、总裁,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却是“做一名设计教育者和普及者”。在他看来,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基础,当每个人都能欣赏、都愿意使用好设计时,中国就会出现自己的苹果和宜家。


  最开始加入慕课平台,王震亚初衷之一便是让更多人学习设计。他这样算了一下:自己1996年开始教工业设计,按每年招50名学生计算,到目前大概教了1000名学生;从2011年开设通识课,每年大概200多人选课,五六年间听他上课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而通过慕课,仅2016年一年,就已经有超过30万人通过他了解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设计”。通过一个个接触设计的学生,一串串真实而有生命的数字,王震亚对设计的想法正越来越快地普及到更多人。
  让王震亚欣慰的是,大部分慕课学员选择这门课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有趣。正因为没有目的性、实用性的导向,学员们反而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因此碰撞出更多创意的火花,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王震亚的教学目标是让设计教育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设计,热爱设计。他正在参与编写一本全国高中新课标教材,希望让更多中学生学会用设计的方法来思考,让全社会都认识到设计学科的作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仅要靠科技的进步,还要体现人文的关怀,设计让科技和人文交叉在一起,就是要致力于开发更加个性化、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而设计是研究人和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沟通社会与自然的一座桥梁,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对于设计的未来,王震亚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设计教育势必将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山大视点

 

内容来自山大视点网站

文/尚玉茹 卢静宇

 图/罗金荣

编辑/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