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2014年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8年耶鲁大学博士后,2018年聘为山东大学教授并入选国家级高层次海外青年人才引进项目。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导,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历任STAR国际合作组喷注物理召集人、运行协调人、触发委员会委员,RHIC-AGS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硬探针”会议专家委员会成员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研究成果为理解高能核物理小系统碰撞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性质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撑,主导研制的硅探测器前端读出组件为STAR国际合作组大科学装置的升级提供了核心硬件保障。
招生方向:理学 - 物理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欢迎有意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同学联系:li.yi@sdu.edu.cn
每年计划招生1-2名硕士、1-2名博士研究生
概述:高能重离子物理实验。从事夸克胶子等离子实验研究,喷注与集体流测量。参加RHIC-STAR国际合作组。
研究介绍:
夸克是宇宙的最小组成单元,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之一。然而在自然界中人们没有观测到夸克单独地存在,它们都被束缚在强子之中,如质子由两个u夸克,一个d夸克组成。这一现象就被称为夸克禁闭。但是这并不代表夸克只有这一种物质状态。实际上在最初的宇宙大爆炸发生后几个微秒间,宇宙处在夸克和胶子能在大尺度范围自由移动的解禁闭状态,强子等更复杂的粒子结构此时还没有生成。这一状态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有时也被通俗地叫做“夸克汤”。
左图:早期宇宙演化经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右图:量子色动力学相图中高温高密条件下核物质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要想在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并不容易,它需要极高的温度或者极高的密度,毕竟我们不能期待再来一次宇宙大爆炸。幸运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找到在实验室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方法。通过对撞速度接近光速的重核,如金核、铅核,在实验室中就可以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不过实验室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超级小,只有十万分之一个纳米,存在的时间更是超短的没法直接看到。实际上要建造几层楼房那么大探测器,当然有时候埋在地下,来探测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产生的信号。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产生的信号有很多,比如说集体流效应,即产生的粒子有规律地一起运动,或者喷注淬火,即有粒子想很快穿过QGP时会被周围众多粒子挤慢速度等等。不过这些信号也会受到很多噪音背景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大量实验数据测量中找到有意义的物理量来分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特性,从而更好的了解四种基本作用之一的强相互作用。
探测器研发:
STAR前向硅探测项目
http://www.pppi.sdu.edu.cn/info/1041/3194.htm
研究生培养:
◆ 陈佳(已博士毕业,中南大学<985,211,双一流>任教):
- ‘Measurement of high-pT pion, proton spectra in 19.6 GeV Au+Au collisions at RHIC-STAR’, 中国物理学会2023秋季学术会议, 宁夏银川, 2023年8月17-20日,会议口头报告
- “Nonequilibrium kinetic freeze-out properties in 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sions from energies employed at the RHIC beam energy scan to those available at the LHC”,Phys. Rev. C 104, 034901 (2021),期刊论文
- ‘Early Strangeness freeze-out from RHIC BES to LHC’,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ngeness in Quark Matter (SQM 2021),美国(线上), 2021年3月17-22日,会议口头报告
◆ 张梦雪(已硕士毕业,教师):
- "Effects of the formation time of parton shower on jet quenching in heavy-ion collisions", Chin. Phys. C 47, 024106 (2023) ,期刊论文
◆ 何杨 (已博士毕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
- “Deciphering the nonintuitive enhancement of recoil jets in heavy-ion collisions”,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d and Electromagnetic Probes of High-Energy Nuclear Collisions (Hard Probes 2024, HP2024),日本,Nagasaki, DEJIMA MESSE NAGASAKI, 2024年9月22-27日,会议口头报告
- “Exploring system-size dependence of jet modification in heavy-ion collisions “, Physical Review C 110, 034902 (2024),期刊论文
- "Deciphering Yield Modification of Hadron-Triggered Semi-Inclusive Recoil Jet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cleus Nucleus Collisions (NN2024), 加拿大(线上),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2024年 8月18-23日, 会议口头报告.
- “Deciphering yield modification of hadron-triggered semi-inclusive recoil jet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Physics Letters B 854 (2024) 138739,期刊论文
- "pythia8 underlying event tune for RHIC energies", Phys. Rev. D 105, 016011 (2022),期刊论文
- ‘Deciphering yield suppression of hadron-triggered semi-inclusive recoil jet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第十五届QCD相变与相对论重离子物理研讨会,珠海, 2023年12月14-19日,会议墙报
- ‘Measurements of semi-inclusive $\gamma$+jet and hadron+jet distribution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at $\sqrt{s_\mathrm{NN}}$ = 200 GeV with STAR’, Hard Probes 2023, 德国 Aschaffenburg,2023年3月26-31日,会议口头报告
- ‘System size dependence of jet modification in heavy-ion collisions’, The 38th edition of the Winter Workshop on Nuclear Dynamics, 墨西哥(线上),2023年2月5-11日,会议口头报告
◆ 沈丹丹(博士在读):
- ‘Measurements of J/psi polarization and spin alignment in Ru+Ru and Zr+Zr collisions at √(s_NN )= 200 GeV at STAR’,STAR区域研讨会,重庆,2024年10月10日-15日,会议口头报告
- 'Measurement of J/ψ polarization and spin alignment in Ru+Ru and Zr+Zr collisions at √(s_NN )=200 GeV at STAR', The 25th it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in Symposium, 美国,2023年9月24日-2023年9月29日,会议口头报告
- ‘Measurement of J/psi polarization in Ru+Ru and Zr+Zr collisions at 200 GeV at STAR’,the XX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ltra-relativistic Nucleus-Nucleus Collisions,美国,2023年9月3-9日,会议墙报
-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访问学习,2023年9月9日 - 2023年9月23日
◆ 张思婕(硕士在读):
- 'Semi-inclusive hadron+jet and inclusive jet yield measurements in O+O collisions at = 200 GeV at RHIC-STAR',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Global Physics Summit, Anaheim, CA,美国,2025年3月16-21日,会议口头报告
- ‘Studies of jet quenching in O+O collisions at = 200 GeV by STAR’,Quark Matter 2025,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Frankfurt am Main, 德国,2025年4月6-12日,会议口头报告
合作博士后:
聂茂武,2021年出站,现为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副研究员
https://faculty.sdu.edu.cn/maowu_nie/zh_CN/index/1322504/list/index.htm
部分论文:
1. He, Yang; Nie, Maowu; Cao, Shanshan; Ma, Rongrong; Yi, Li; Caines, Helen, Physics Letter B, 864, 138739 (2024)
2. Nie, Maowu; Zhang, Chunjian; Chen, Zhenyu; Yi, Li; Jia, Jiangyong, Physics Letter B, 845, 138177 (2023)
3. Zhang, Mengxue; He, Yang; Cao, Shansha; Yi, Li, Chin. Phys. C 47, 024106 (2023)
4. Chen, Jia; Deng, Jian; Tang, Zebo; Xu, Zhangbu; Yi, Li, Phys. Rev. C 104, 034901 (2021)
5. STAR Collaboration, Physical Review D, 2020, 101(5): 052004
更多:https://inspirehep.net/literature?q=exactauthor:Li.Yi.1
团队新闻
2025年4月8日
硕士研究生张思婕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夸克物质 ”国际会议 ,代表STAR合作组作题为《Studies of jet quenching in O+O collisions at = 200 GeV by STAR ’ 》的口头报告。张思婕报告了STAR合作组在中等系统的氧核-氧核碰撞喷注淬火现象的测量,该研究对解决大系统和小系统中喷注淬火差异的来源问题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形成条件提供实验依据。
![]() |
![]() |
2025年3月18日
硕士研究生张思婕参加在美国举行的APS全球物理峰会 ,代表STAR合作组作 题为《Semi-inclusive hadron+jet and inclusive jet yield measurements in O+O collisions at = 200 GeV at RHIC-STAR 》的口头报告。张思婕报告了依托STAR探测器开展的氧核-氧核碰撞中强子反冲喷注的研究。
![]() |
![]() |
2024年12月3日
恭喜何杨同学顺利完成题为《STAR 200 GeV 同质异位素碰撞中半单举强子-喷注的测量和唯象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
何杨完成了STAR实验上200 GeV Zr+Zr和Ru+Ru碰撞中高横动量区强子触发的反冲喷注的实验测量,利用线性玻尔兹曼输运模型对测量量进行了唯象分析,并为STAR研制了前向硅微条探测器内扇区柔性电路板。
2024年10月9日
耶鲁大学宋友琪做《Probing Non-Perturbative Physics with Jet Substructure Measurements at STAR》学术报告并与同学们交流。宋友琪介绍了喷注子结构的最新实验测量。通过对喷注不同子结构物理量及其关联的测量研究微扰与非微扰QCD过程。
2024年9月24日
博士生何杨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硬探针(Hard Probes 2024) ”国际会议,并做《Deciphering the nonintuitive enhancement of recoil jets in heavy-ion collisions 》的口头报告。何杨的研究揭示了ALICE和STAR实验测量的强子触发反冲喷注大于1的物理意义,指出了传统参考线未考虑触发强子能损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结合多种测量量的解决方案。这是何杨在博士期间连续两届在“硬探针”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
何杨做口头报告 |
STAR组参会同学合影 |
2024年1月25日
耶鲁大学刘通博士做《RHIC-STAR实验200GeV小碰撞系统中带电强子产额的研究》学术报告并与同学们交流。刘通博士介绍了高能小系统碰撞中的强子横动量谱研究的最新进展。
2023年12月5日
普渡大学冯毅程博士做《RHIC-STAR实验上手征磁效应的寻找》的学术报告并与同学们交流。冯博士介绍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手征磁效应的最新进展。
2023年11月29日
恭喜陈佳同学顺利完成题为《RHIC-STAR 能量扫描中强子谱的测量和唯象模型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
陈佳完成了STAR实验上19.6 GeV Au+Au碰撞中高横动量区间的pion介子和质子产额谱的实验测量,并利用非广延统计的爆炸波模型分析新测量粒子谱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解冻信息。
2023年11月22日 小雪
恭喜张梦雪同学顺利完成题为《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极化效应的实验测量和喷注淬火的唯象研究》的硕士论文答辩!
张梦雪完成了STAR实验上200 GeV Ru+Ru碰撞中整体极化,及其与直接流之间关联的实验测量,并依托线性玻尔兹曼模型分析了喷注形成时间对喷注淬火的唯象研究。
更多团队信息:
https://faculty.sdu.edu.cn/maowu_nie/zh_CN/article/1322520/content/3652.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