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轻质工程材料与加工技术”教师团队历经二十余年建设与发展,逐步打造成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科教水平高超、年龄梯队衔接、有坚强战斗力、持续高质发展的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赵国群教授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1位),现任全国人大代表、金属成形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率先垂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教育事业,带领团队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了支部领航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严格落实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的教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作用,形成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文化,潜心做“大先生”、做大学问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带领团队入选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及“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团队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建设发展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立志科技报国,广受师生好评。全体成员均未出现任何违反党风党纪、师德违规、学术不端等情形。

该团队潜心教育教学,矢志为国育才,全员承担本科生教学,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坚持 “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理念,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建设了12个科创中心和产教基地,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案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团队重视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与教材建设,承担国家和省级教育教学项目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高水平课程5门,出版教材7部,获评省一流教材1部;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全过程评价与考核办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和省部级大赛奖励46项、校级以上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19篇、2名博士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专项计划。

该团队聚焦国家战略,至诚创新报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针对轻质材料制备与加工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与构件成形理论和技术、轻量化高性能构件微孔发泡成形理论与工艺装备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原始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技术成果获产业化应用,有力推动了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团队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技术成果与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大飞机、水陆两栖飞机、大型运输机、歼击机、航天飞航器、复兴号与CR450高速列车、600km/h磁悬浮列车等重大装备制造,以及我国新一代无线通讯、雷达导航和高性能芯片加工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急需的高性能轻质材料与构件“卡脖子”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以强有力和严格规范的团队建设,形成了“立德树人、严谨治学、求是创新、开放包容”的团队文化,建立了老中青传帮带、敢闯实干的团队建设机制,以及能力持续提升的成员培训培育计划,为团队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高质量发展平台和优异条件,培育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8人次、省级教学名师1人。在赵国群教授的领导下,团队的创新活力迸发、协同攻关能力增强、成果产出质效双升,形成了学术带头人引领、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中坚、青年人才为有力支撑的坚强团队,团队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