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性别:男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文学院
入职时间:1988-07-01
扫描关注
- [21] 刘林. 新时期圣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圣经与文学阐释, 0, 147, 2003.
- [22] 刘林. “海关”与〈红字〉的同构关系. 《外国文学研究》, 2008, 61, 2008.
- [23] 刘林. 荒岛上的新亚当——鲁滨孙与圣经人物之间的“预表”关系.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3, 2008.
- [24] 刘林. 新时期“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回顾与反思. 2016, 13, 2016.
- [25] 刘林. 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新华文摘》, 2001, 111, 2001.
- [26] 刘林. “缺席乃是在场的最高形式”——乔伊斯《都柏林人》文学讽喻手法探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11, 98, 2011.
- [27] 刘林. 由《堂吉诃德》伪续作引发的小说创作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 2011, 179, 2011.
- [28] 刘林.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左翼小说论. 文史哲, 2011, 130, 2011.
- [29] 刘林. 《圣经·旧约》叙述中的心理描写.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73, 2007.
- [30] 刘林. 新时期圣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圣经与文学阐释, 0, 147, 2003.
- [31] 刘林. 圣经文学性研究评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4, 2003.
- [32] 刘林. “海关”与〈红字〉的同构关系. 《外国文学研究》, 2008, 61, 2008.
- [33] 刘林. 荒岛上的新亚当——鲁滨孙与圣经人物之间的“预表”关系.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3, 2008.
- [34] 刘林. 科学范式·文论要素·当代转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 2002.
- [35] 刘林. 新时期“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回顾与反思. 2016, 13, 2016.
- [36] 刘林. “讽喻构成文学洞见的真正深度”——论保罗 德曼的文学讽喻观及其特色. 2016年, 122, 2016.
- [37] 刘林. “将被压抑的现实恢复到文本层面”——詹姆逊的“讽喻现实主义”探析.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9期, 118, 2014.
- [38] 刘林. 本雅明:“讽喻是现代人的盔甲”.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 69, 2013.
- [39] 刘林. “从神学家的讽喻”到“诗人的讽喻”——但丁的讽喻诗学与《神曲》创作. “文化转向”与外国文学研究, 341, 2013.
- [40] 刘林. 柯勒律治“象征优于讽喻”论辨析. 《东岳论丛》, 2012年, 26,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