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立武
教授
访问次数:
基本信息
  • 教师英文名称:
    Rong Liwu
  • 教师拼音名称:
    rongliwu
  • 电子邮箱:
    hooeyrong@163.com
  • 入职时间:
    2006-07-16
  • 所在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职务:
    山东大学概念与推理研究所副所长
  • 学历:
    研究生(博士)毕业
  • 办公地点:
    Zhixin Building A-Block 1405#, Central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 性别:
  • 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405#
  • 学位:
    博士
  • 在职信息:
    在职
  • 其他任职:
    山东省逻辑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 毕业院校:
    中山大学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曾获荣誉:

2006-03-21    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0-09-10    2010年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最佳表达奖、“教学能手”称号;
2012-10-01    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2013-10-01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
2013-08-01    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教师简介


一、教育与工作背景

荣立武,男,汉族,湖南岳阳人。联系邮箱:hooeyrong@163.com

  • 1999年毕业于湖南商学院会计系。

  • 200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为《语言与逻辑(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研究)》。

  • 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逻辑学专业,毕业论文题为《内涵逻辑的哲学基础》。

  • 2006年加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 自2022年10月起,担任山东省逻辑学会法人代表,并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二、研究方向与讲授课程

研究方向:

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视野下的意义理论。

格莱斯语用学与认知语用学。

实践推理及其关于推理的元哲学研究。

古典与现代汉语中逻辑常项的语言学研究。

讲授课程:

数理逻辑

模态逻辑

语言哲学

逻辑与哲学

逻辑与语言

应用逻辑学

批判性思维






教育经历
  • 2003-9 — 2006-6
    中山大学
    逻辑学
    博士生
  • 2001-9 — 2003-6
    中南大学
    哲学类其他专业
    硕士生
  • 1996-9 — 1999-7
    湖南商学院
    会计
  • 1993-9 — 1996-7
    岳阳县一中
工作经历
  • 2006-07-至今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研究领域

一、20世纪前期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意义理论研究及其困境

        长期从事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意义理论研究,在该领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0余篇。系列论文追踪了分析哲学视野下切入意义研究的主要途径。塔斯基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和形式语义学都困顿于内涵语境下的指称晦暗问题,因而说话者如何使用语句来表达意义并进行指称就显得尤为重要。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强调了习得过程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塑造,语言游戏说则解释了意义表达如何遵从社会交际规范,但是它们都忽视了说话者主动表达意图的直接性与重要性,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语境中会话双方诉诸各自的理性能力展开主动语用推理的重要性。 《对“命题态度”的一种态度》(2006年)、《内涵的刻画与认知的可能世界:兼评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理论》(2007年)、《内涵与本质属性》(2010年)等论文探讨了涉及命题态度语句的意义刻画难题,以及重建弗雷格意义黄金三角的理论尝试。《论内涵逻辑与内涵语境下的替换失效问题》(2006年)、《蒯因论同一性》(2008年)、《意义不是实体吗》(2008年)、《论意义理论的两条路线》(2011年)等论文分别展示了传统意义理论所面临的“意义刻画的粗粒度问题”“交际语境中的指称不确定性问题”“交际意义与逻辑语义的不对称性”“知觉经验与意义证实的不对称性问题”等诸多困境。《说话者意图与会话蕴含:对语义—语用论者的反驳》(2016年)从意义理论的困境出发,延展到形式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激烈交锋,以此明确格莱斯(P. Grice)划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重大贡献。从此时开始,我的研究重心转向以格莱斯为代表的哲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以及新兴的实验语用学研究。 

           此阶段的学术工作主要表现为,系统而又深入地分析了传统意义理论在指称晦暗语境中确定指称、表达意义所遭遇的根本性困境,尝试了各种理论并从不同视角下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做出结论——传统意义理论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它忽视了会话主体表达意图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把自身的研究方向转向语用学。我的研究强化了社会交际规范和心灵哲学在语言使用和意义表达中的重要性,提升了国内学界对哲学语用学的重视程度,产出了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交叉视域下的语用推理研究 

        (1)20世纪中后期面向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双向语用推理研究。《基于意图的说话者意义:兼评非自然意义理论和会话蕴含理论的关系》(2020年)论证了格莱斯为何要提出定位于说话者语用推理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和定位于听话者语用推理的会话隐含理论。在此基础上,《格莱斯语用理论的内部冲突及解决方案》(2022年)和《限定摹状词与数量词短语的规约意义:从语义/语用划界的视角看》(2023年),阐释了格莱斯反叛牛津日常学派、回归弗雷格—罗素的形式语言传统背后的哲学动机是“反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意义即使用’的教条,诉诸会话合作原则、通过逻辑推导来说明交际意义的形成,以此维护形式逻辑分析意义的正朔性,并将形式逻辑推广到以前较难发挥作用的日常语言分析领域”。系列论文从语义学/语用学划界的角度揭示了传统意义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到格莱斯的哲学语用学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问题意识、理论脉络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前景。 

       (2)世纪之交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后格莱斯语用学研究。格莱斯对言说的语用含义的分析严格遵循了“规约意义→所言→所含”的逻辑顺序,但是它受到了“所言”概念的独立性以及语用入侵现象等难题的攻击。《关于指示条件句的会话假设》(2023年)着眼于指示条件句的经典语义解释及其丰富语用含义之间的对立,分析了格莱斯处理指示条件句的语义/语用理论所遭遇的挑战,并引入威尔逊-斯珀波的认知语用学进行回应,最后引用实验语用学的结果验证了指示条件句的会话假设。《从语用入侵看格莱斯循环》(2023年)着眼于语用入侵和格莱斯循环,阐述了莱文逊和卡彭等新格莱斯主义对格莱斯语用学原则修正与辩护。综观后格莱斯语用学,尽管其语用学策略能够解释大部分语用入侵的反例,但是在面对直接表达意图的言说时该解释策略会遭遇失败,这揭示了会话蕴含在分析话语意义时的理论局限性,并凸显了直接识别说话者意图的重要性。 

       (3)当前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会话含义处理与复杂对话语境的形式化研究。《现代语用学研究及其代际关系》(2024年)回顾了格莱斯对真理与意义概念原型的辨析:“语义真”是为了建立“语言”“思维(信念)”和“实在”的对应框架,并把语言的规约意义限定在对外部实在的指称中解释;而“话语的交际意义”是为了传递行动者的意图或欲望。至少欲望不必严格地受限于外部实在的真实情形,它体现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因而话语的交际意义与真值语义可以相互分离。《Reasoning as speech acts》(2020年)把主动推理视为一种言语行为,试图说明人工智能的推理和真实的人类推理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通过意图的相互识别来实现推理目的。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形式语用学蓬勃发展,对会话语境进行形式化刻画,通过共同信念、共同立场来描述言语行为与会话语境的相互影响,进而对否认、预设和会话蕴含给出形式的逻辑刻画。另一方面,人机对话也给自然语言理解和意义理论研究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中一些问题包括处理多模态对话、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面向特定领域的对话等。我们认为,可以整合基于机器学习的语义分析方法,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和理解句子的意义,尤其是要加强机器人对形式化语境的学习,以应对会话语境的动态变迁。同时,可以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知识图谱来支持上下文的理解和推理,引入对话管理技术,模拟人类对话过程中的话语意图与目的,并解释人机对话中交际意义的生成。 

       此阶段我的学术工作主要表现为:(1)以格莱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和会话理论为立足点,揭示面向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双向语用推理过程,力图将格莱斯的推理思想从“推导会话蕴含的语用浅层”推进到“探索推理本质的哲学深层”;(2)以格莱斯推理观的缘起、发展和应用为脉络,以双向维度语用推理的潜在冲突和消解为着手点,将他的语用学思想、逻辑观与推理观、元伦理学思想及其哲学方法论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阐述其对于当代语用分析和逻辑规范性研究的理论意义;(3)聚焦于语用入侵现象切入后格莱斯主义的主要争论,采用哲学分析与语料实证研究并重的方法,一面探索形式语用学的最新发展,一面用经典的语用学理论试图回应人工智能时代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我的研究揭示了语用推理的哲学深层,强化了语用学的元哲学研究向度,采用哲学分析与语料实证研究并重的方法,探索形式语用学的最新发展,试图用经典的语用学理论回应人工智能时代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三、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下探索人类推理行为与理性的本质 

       (1)关于理性与推理问题的经典著作翻译。在格莱斯双向语用推理中,一个话语的非自然意义与会话含义存在着潜在的冲突。一方面,说话者诉诸实践推理以构思、表达并传递意图,他期待听话者能够直接领会他的意图;另一方面,听话者诉诸理论推理(即逻辑推理)以寻求理解并辩护信念,可结果却是误解了说话者的意图。会话蕴含与非自然意义的错位标识了格莱斯语用学的理论困境,也表示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错位。这激发了我从“理性—理由—推理”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展开探索的强烈兴趣。在译著《推理得来的理性》(2021年)中,布鲁姆(J. Broome)呈现了如何从规范性的讨论过渡到理性研究,并终结于推理对理性的促进。在译著《理性的面向》(2022年)中,格莱斯分析了推理、理性和理由这三个元哲学概念的内部关联,指出它们都有真值性和实践两重内涵,并力图论证从哲学上跨越“真值性/实践”的鸿沟是可能的。这两本译著都是关于理性和推理问题研究的经典著作,它们的翻译出版让国内学界更加重视推理、理性和理由的内在统一性而不是其差异性。

       (2) 关于理性与推理问题的研究。《金岳霖问题:从推理的规范性看》(2023年),探讨了金岳霖对形式逻辑的规范性的讨论:他把形式逻辑的规范性分为单纯演绎的管和认识上的管,前者可以被解释为逻辑规范性以辩护逻辑一元论,后者可以被解释为推理规范性,可以说明推理实践中的文化相对性。尤其是,金岳霖认为形式逻辑可以对人类的认识活动进行规范,其实质是把实现推理目的视为形式逻辑的功能之一。对比当下元伦理学中对理论理性(逻辑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讨论,金岳霖的主张有很强的参考意义。《相容论理性观的辩护》(2022年)指出,理论理性是真值性方面的规范,可以让特定行动者保持各种思维状态之间的融贯性,而实践理性是目的性方面的规范,可以让特定行动者正确地回应他的理由。相容论理性观主张二者都是理性的内涵,为此《辩护》一文试图回应布鲁姆反对相容论理性观的两个主要论证,并发展了格莱斯的理性思想,突出推理有逻辑规范性和实践规范性两个面向,强调应该以推理求理性。

        此阶段我的学术工作主要表现为:(1)翻译了该领域内的两本经典著作,梳理了“理由、理性与推理”三个元哲学概念的内部关联;(2)从金岳霖逻辑思想、概念工程学、理性与规范性的相容性等角度阐释了逻辑推理与实践推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真值性理由与实质理由在人类推理、理性决策与行动中的作用。我的研究有力地提升了元哲学和元伦理学领域内对“理由、理性与推理”概念的研究热度,强调推理的逻辑规范性和实践规范性两个面向,为逻辑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相容性提供了新的解释。 

四、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我的系列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8篇。在意义理论方面的工作被20余位国内同行引证(如吴新民2011、刘东2012、陈吉胜2014),论文《蒯因论同一性》被《中国哲学年鉴(2009)》第273页、《论意义理论的两条路线》被《中国哲学年鉴(2012)》第279页作特别介绍和报道,掀起了关于意义理论“世界”“语言”“思维”黄金三角的讨论热潮。2022年第16届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上,我以“关于指示条件句的会话假设”作大会特邀报告,同名论文发表在《逻辑学研究》2023年第1期。在实行严格匿名评审和回避制度的2024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上,我指导的博士生胡叶涛论文《重新组合悖论研究的新视角》、硕士生李坤桓论文《分层语篇表征理论下的弱否定》和硕士生吴金映论文《叙事动词的预设悬置》均收录常规论文报告中,会议投稿共58篇常规报告仅19篇,占比达 15.8%,这表明我在语用学方面的工作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理性与推理方面的研究,译著《推理得来的理性》被《中国哲学年鉴(2022)》第414页做特别推介。我的国际发表在《中国哲学年鉴(2020)》第182页的2020 年逻辑学研究述评被重点关注。我在山东省逻辑学会 2024 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数字社会背景下逻辑学的创新发展研究”,关注逻辑学的实践转向,被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作推介。

科研成果
论文

1.  . 现代语用学研究及其代际关系综论.  学术研究,  24, 2024. 

2.  . 概念工程学:概念表征的规范研究及其实践.  世界哲学,  140, 2024. 

3.  . 数字社会背景下逻辑学的创新发展研究.  逻辑、智能与哲学(第三辑),  49, 2024. 

4.  . 限定摹状词与数量词短语的规约意义:从语义/语用划界的视角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  38, 2023. 

5.  . 从推理的规范性看金岳霖问题.  《文史哲》,  2023. 

6.  . 关于指示条件句的会话假设.  逻辑学研究,  19, 2023. 

7.  . 从语用入侵看Grice循环.  (台湾)哲学与文化,  133, 2023. 

8.  荣立武. 格莱斯语用理论的内部冲突及解决方案.  逻辑学研究,  76, 2022. 

9.  荣立武. 兼容论理性观的辩护.  (台湾)哲学与文化,  73, 2022. 

10.  苏庆辉. Reasoning as speech acts.  2020. 

11.  荣立武. 基于意图的说话者意义--兼论非自然意义理论与会话蕴含理论的关系.  60,  116-123, 2020. 

12.  荣立武. Grice的推理观及其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意义.  逻辑学研究,  2018. 

13.  荣立武. 说话者意图与会话蕴含(对语义-语用论者的一个反驳).  《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4.  荣立武. “逻辑”的内涵与逻辑教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  荣立武. 论意义理论中的两条路线.  《哲学研究》,  0,  77页, 2011. 

16.  荣立武. 归纳的非概率式辩护及其难题.  华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  88, 2010. 

17.  荣立武. 意义不是实体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0,  45, 2008. 

18.  荣立武. 蒯因论同一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  0,  6, 2008. 

19.  荣立武. 内涵的刻画与认知的可能世界(兼评查尔莫斯的二维语义理论).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 2007. 

版权所有   ©山东大学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查号台:(86)-0531-88395114
值班电话:(86)-0531-88364731 建设维护:山东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