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任职: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其他任职:“幸福创业”理念发起人和践行者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84-03-17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位:硕士生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本科生院
入职时间:2007-07-16
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次数:
编者按: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大学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他深入了解师生创新创业与企业招聘情况后说,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就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指示从教育理念到学生价值实现,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作者基于总理的指示精神,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端、演变和阶段发展作了一些探索性的解读,也是巧合且荣幸的事情,在总理指示一周年之际,文章发表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希望作者的“新”判断对大家理解创新创业政策有所帮助。
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
Omni-channel: From Idea to Value—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w Era
摘 要:在教育部等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大创业”观念,强化学生创新船业实践能力,需要创业教育;改变高校学生就业瓶颈,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需要创业教育,但相关模式、政策措施等还在探讨完善之中。文章从我国“创业教育”概念正式发端出发,阐释了创业教育相关理念、模式、功能和原则,探寻了创业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分析了我国创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得出我国创业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以“全渠道”为主线,从教育理念创新到学生价值实现,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创业教育;新时代;全渠道;理念价值;政策解读
“创业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地位,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高速迭代和经济社会的新常态发展,高校更需要精准把握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政策要义,秉承“全渠道”育人理念,主动服务、内涵发展、完善价值,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创业教育”概念的起源
关于我国“创业教育”概念的起源,学界目前尚未达成普遍共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概念起源自1989年《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创业教育”发端应以1990年我国参加亚太地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改革合作项目”为标志[1]。笔者比较认同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的看法,他认为这一概念由胡晓风于1988年提出。胡晓风于1998年3月借助开展“生活教育整体试验”契机,在各个层级、各种类别的教育中开展了创业教育试验[2]。
胡晓风等人对“创业教育”试验经验进行了学理化总结提升,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对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界定,高度凝练的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进行创造并将这一创造和职业相互结合的教育,提出了“志在创业的创造教育、创造和职业结合的教育、整个生活的教育”的新的教育理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教育方法体系等。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民主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生教育。其中,全面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强调创业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人生,提高学生人生生活质量。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生活力、劳动能力、创造力三个能力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强调创业教育有三个原则:一是树立经济转化理念,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二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人才的品格素质的培养教育,三是坚持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职业能力相统一[3]。胡晓凤等人的教育理论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机统一,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正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
二、我国创业教育进入“新时代”
(一)创业教育1.0时代:高校自发摸索阶段 (1997年-2002年4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状态,主要关注点在如何通过在校期间相关课程和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以提升商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1997年,创新创业课程开始进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尤其是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全国风气之先,相继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比如,有的学者就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标志就是1997年清华大学MBA学生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方向课程[4]。
1998年,流行于海外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国内落地生根。清华大学率先将这一比赛本土化,并在当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次年,清华大学承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赛使创业热潮向全国高校扩散。同时,共青团中央高度重视这一态势,启动了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校师生的创业教育,探索有关措施激发师生创业热情,鼓励师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年召开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这一任务目标进行了强调,提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5]。
(二)创业教育2.0时代: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02年4月-2010年4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八仙来同、集中示范”状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尖端化,创业者也以多种形式反哺高校创业教育。
2002年4月,教育部组织确立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6]。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养”试点、上海交通大学的“实习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等。
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名单,其中立项建设32个创新与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三)创业教育3.0时代: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4月-2014年9月)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面向全体、遍地开花”状态。各高校尝试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对创业的需求、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个人人生职业发展助推作用,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探索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意识、方式方法,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7]。
2010年4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着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举措。同年5月,教育部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要实现对全体学生的覆盖,要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2011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建设集创业课程教育、创业实践培训、创业帮扶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明确指出把要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从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组织五个维度作出具体要求;次年11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开展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8]。
(四)创业教育4.0时代: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深入推进阶段 (2014年9月至今)
这一阶段各高校处在“全民创客、跨界融合”状态。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和人们干事创业的遵循,知识的跨界、技术的跨界、经济的跨界、群体的跨界使“跨界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而且,个体需求日益极致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对需求(特别是“幸福”需求)的定制化满足和深度服务,创造出新的业态和奇特价值;加之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创业成本日益降低,全民用户成为创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9]。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引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
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经济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也引领着时代(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供求即时匹配、存量高效盘活、智能数据驱动、领地野蛮扩张、跨界深度融合,重塑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人的个性愈发张扬,生产要素的活力被充分激发,创业教育也迈入了一个“人人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矛盾相应转化为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美好学习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11],国家层面针对高校创业教育,从资金支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提供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教师在职离岗创业等,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来到山东大学就业创业创新成果展,他深入了解师生创新创业与企业招聘情况后说,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就能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指示从教育理念到学生价值实现,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就以此次指示为例,解读国家层面对于创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和理念指引。
(一)指示精准运用了“全渠道”理念,为就业、创业、创新教育服务指明了宗旨和方向
全渠道理念源于客户服务领域,是企业全面整合实体、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组合优化产品类型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购买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给无差别的购买体验。高校的“客户”是学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应坚持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向“以发展需求为中心”转变,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保障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运行,特别在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教育服务方面,高校要秉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全渠道”的解决方案。
(二)指示高度概括了就业、创业和创新的相互关系,打通了三者有效衔接的通道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业,而是创新型的创业,以创新驱动创业,进而用创业带动就业。只有实现了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闭环,才可以说打通了就业、创业、创新的全渠道。创新,是对现有的突破;创业,是对所从事事业的新超越,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新跨越;就业,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动力,而创业是创新的发展结果;创业包括在就业范畴中,是就业形态的创新;创新为就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创业之路已从经验型为主进入到越来越重视知识、能力、科技的创新型创业,这对创业者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健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流程,加强与企业、政府、社会的交流互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根本途径。而且,只有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实现三者形态的“转型升级”,才能积极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进而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三)指示清晰阐释了全渠道服务和人才价值最大化的因果关系,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和关怀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条件。经济新常态下,高素质人才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主要推动力。高校要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为学生提供全程、全面、全线的培养方案,让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能享受就业、创业、创新服务和“打磨”。如面向学生全体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坚持价值引领(幸福观念)+方法路径,配备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明了“幸福”创业的内涵;加强学生就业引导,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成长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更和谐更幸福地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研究”(项目号2017LX125)和2016年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大学生知识型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服务体系构建”(项目号J16ZC04,已“优秀”等级提前结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4):1-6.
[2] 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2):30-38,113.
[3] 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4):1-8.
[4] 陈慧女.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86-89.
[5] 储召生.大学生创业不抢农民工的活儿[N]. 中国教育报,2010-06-03(003).
[6] 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7] 焦新.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如何规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9):12-13.
[8] 牛金成,陆静. “能力”与“精神”并重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9(04):79-82 .
[9]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简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4):130-134.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2017,(11):15-34.
[11] 王晓南.习近平青年观的丰富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