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教师姓名:郭武
教师拼音名称:Guo Wu
入职时间:2020-11-01
所在单位: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For Judai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Jao Tsung-I Institute for Studies on Religions and Chinese Culture)
职务:执行所长(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办公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718室
性别:男
联系方式:guowu@sdu.edu.cn
学位:博士生
职称:教授(特聘)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Center For Judaic and Inter-Religious Studies)
其他任职: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Jao Tsung-I Institute for Studies on Religions and Chinese Culture)
毕业院校: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序
香港《弘道》杂志的主编、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郭武先生,将定期出版二十三年的《弘道》杂志上千篇文章,精选近二百篇,编成三辑,交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以飨海内外道教界和学术界人士。这是一件体现《弘道》杂志创办宗旨,又彰显宗教信仰自由、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事。
郭武教授要我说几句全书开篇的话,本人当义不容辞。
《弘道》是中国香港青松观创办的杂志,从1997年创刊至今,已经出刊七十余期。其间曾有中断和易地印制发行等周折,仍最终坚持于香港出版至今。
香港青松观是一所有七十余年历史的全真派道观,据称道源广州。1950年,已故的侯宝垣道长和一众同道筹建于香港,其后在东南亚地区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有相同道脉的青松观,有较广泛的信众影响力。
1985年,我初次访问香港,就到过屯门的青松观,拜见了前辈侯宝垣道长,亲眼看到该观道长举行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式。当时,侯爷穿着白布对襟道服,像我在大陆道教坛场上见过的老道长一样,坐在坛边,拿着小钹,控制着行仪节奏。侯爷在客厅里用广东话给我们介绍青松观,还派人领我们参观善书库,就在那里我得到了一本台湾李叔还法师编写的《道教大辞典》。
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大陆道教恢复和振兴的过程中,青松观出资出力出人才,还以一己之力耗巨资重建了罗浮山黄龙古观。同时,着眼道教发展、中华文化和世界视野,从这四个方面推进道教文化教育事业,垂范于当代道教史册。
第一方面,创办《道家文化研究》辑刊。1992年,青松观全资资助《道家文化辑刊》出版,由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陈鼓应任主编。辑刊以道家和道教文化为研究对象,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专门研究,联络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著名学者撰稿,同时培植学术新人,迄今已经出版三十余集。1990和1991年,陈鼓应教授在筹备此辑刊时,曾经两次抵达上海,在上海市政协俱乐部和科学会堂同我会商辑刊的研究方向、编委会组成和资金募集使用等事。青松观做《道家文化研究》辑刊的工作,目标针对学术界、教育界以及道教界的高层,推动道教向义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高层发展。我自第一辑起就是这个辑刊的编委。
第二方面,创办《弘道》杂志。1997年,青松观主办的香港道教学院开始出版《弘道》季刊。起初出任主编的是香港道教学院副院长名宿罗智光和赵球大教授。从2005年第24期起,改由郭武教授接任主编之职至今。郭教授辛苦耕耘十五个年头,坚持至今。《弘道》的宗旨是“为弘扬‘道’的真精神。弘扬中华道教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道教学术研究,扩大海内外道教学术文化交流,以促进人民的团结,有助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身心愉快健康,推促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1]这个宗旨着眼于弘扬道教的真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民族复兴大业,有助民众信仰完善,推动社会建设发展。《弘道》杂志的内容针对道教界广大信众和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显示出当代道教具备的信仰价值和社会功能。我自2001年第9期起,一直是这个杂志的编委。
第三方面,创办香港道教学院。1991年,香港青松观创办的香港道教学院开学。香港道教学院设有研究班、研习班和基础科仪班等多种班级。研究班与广州中山大学合作开办,培养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学员。研习班广泛邀请香港和海内外学者主讲,面向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具有大学专科水平。基础科仪班教授香港道教常用科仪,学员来自香港各道教宫观及其信众。香港道教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大专和大学研究生程度的学员,成为服务于香港道教界的专门人才,或者壮大香港社会道教信众和对道教有兴趣的人士的队伍。我从1996年起根据课程安排的需要多次被邀请到香港道教学院授课,直至2016年。
第四方面,创建全真道研究中心。2002年,香港青松观为了推动道教全真道派的研究,在香港道教学院内设置了全真道研究中心,搜集历代全真道文献文物,建立全真道数据库,出版《全真道研究》文集,组织举办全真道研究的学术会议,还定期招募研究人员对全真道派的教义思想、养生修炼、道观科仪、文学艺术等开展高层次的专题研究。按照惯例,每一期的研究人员都需出版研究报告。曾经被招聘的研究人员有卢国龙研究员、戈国龙研究员、张广保教授、樊光春研究员、尹志华教授、赵卫东教授、刘固盛教授、郑志明教授、陈廖安教授、萧登福教授等。我在2004年和2013年两度受邀赴全真道研究中心做研究,发表《全真教派的发展和演变》和《全真道的文学研究》的报告。
青松观及其主办的四项道教文化教育事业,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从侯宝垣道长开始,先后任职青松观董事局主席的蔡惠霖、张锦鸿、麦子飞、梁发、黄健荣等及董事局众贤达都大力维护了这些推进道教文化事业的远见决策,从学术研究、信仰传承、文化弘扬和知识普及四个方面,针对道教学术研究专家、道门人士和一般信众三类目标,组成了一个有层次、有区别,又相互支撑的文化教育建设的网络,全面推进了香港地区的道教文化教育事业,为香港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大陆和海外道教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先行的样板。
郭武教授承担了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方面,主持《弘道》杂志的编辑事务,连续二十余年,现在,亲手选择其间发表的各类鸿文一百八十余篇,约一百四十余万字,共分为三辑,即《历史处境中的道教》(关于道教历史和人物的内容),《道教的神圣观念与行为方式》(关于道教神圣思想和行为的内容),《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关于道教思想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容)。三辑选用的文章大概不足《弘道》已经发表文章的五分之一,但是足以让人得窥《弘道》之全貌。
《弘道》杂志以及此次汇集的三册之文章,任何人读来都会明显感觉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拥有一批热情的作者。评价一本杂志,一个最直接的指标,就是看杂志拥有的作者队伍。这次三本选辑文章的作者,包含了四个作者群,大约近一百五十位作者。一个群是海外作者,包括有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另一个作者群是中国港台地区的著名学者,再一个作者群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作者。大陆地区的作者又可以根据其有否道教信仰分为道教内学者和道教外的学者二个作者群。其中道教教内学者有十余位,道教外学者有几十位。教外学者大多就职于大学或研究机构,根据入行先后,又包括老中青三代。回想三十五年前,大陆和港台地区治道教之学的人士不足十人,而《弘道》杂志如今拥有如此数量之作者,可见弘道人士的热情之高,影响力之大。
第二个特点是文章内容密切联系道教实际。评价一本道教杂志,一个最重要的角度,就是看杂志能否贴近研究对象道教,以及对道教的态度。当今时代的道教杂志既不能像百年以前那样只讲道法神迹,也不能像四十年前那样满篇口诛笔伐。郭武教授一直主张“弘道”应该“学术和宗教结合”,他在杂志的“编者的话”中说到“若无高雅的学术,则道教难免被人讥为低俗,而若无教内的认同,则我们的学术也将失去生命力”。以我个人的理解,“学术”不应仅仅是对历史现象的简单叙述和繁琐考证,也应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参与、调查、思考、讨论,等等。如果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学术”迟早会丧失其生命力。所以,郭武主编每期刊物都会选用道教界人士的文章,选用道教界关心的题材。郭武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到:“ 我们希望,《弘道》不仅能为弘扬道教文化提供一块园地,而且能为改变旧有“学风”提供一个平台。”[2]郭武批评的旧有“学风”就是脱离实际,也就是脱离道教实际。正因为如此,《弘道》始终保持“贴地气”的学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道教界的欢迎。
第三个特点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平等讨论。观察一本杂志的学术水平,还应该看杂志对待不同观点的态度。人们对于大道的认知总是在不断修正中获得进步,而识者总是有先后,有偏正,因此,主编郭武教授一直主张“多元共存”。他在杂志的“编者的话”中说到,“ 本刊主张文化多元,提倡学术争鸣、和而不同,并不以所发文章代表我们的观点,也未因看法不同而拒绝某些稿件,仅希望为弘扬道家文化守住一片合法阵地,为不同学术观点提供一个争鸣平台。我们欢迎不同的看法在此交流,但希望争论各方能够做到‘不同而和’”。[3]正是这样一种符合“有容乃大”的道家精神,使得作者和读者都认为《弘道》是信仰道、崇敬道的人的共同园地。
第四个特点是刊物栏目设计读者喜闻乐见。《弘道》杂志既然有较大的读者群体,因此,和一般正襟危坐的学术杂志不同,它要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生涯、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群体。因此,主编郭武每年都要在栏目设计上做许多工作。这些年来,《弘道》积累的栏目有道教论坛、思想智慧、道教哲学、道教伦理、道教戒律、道教修炼、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教法术、道教神仙、道教人物、道教经典、道教宗派、道教基础知识、道教与民俗、道教与环保、道教与政治、道教与教育、道教与文学、道教与音乐、道教与女性、道教与考古、道教与当代思潮、道教与其他宗教、道教与少数民族、道教在海外、朝山访道、图书评介、会议综述等,共计二十九种。可以说,在当今道教杂志中栏目设置最多的就是香港《弘道》了,人称“举凡与道教文化有关之文章,皆可考虑纳入”。
第五个特点是自始至终保持了道教弘道刊物的宗教性。对于一本以“弘道”为名的刊物,不论内容有多少丰富的栏目,不论作者采用多少种研究方法,不论文章切入有多少种角度,保持《弘道》杂志的宗教性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美国著名宗教学家伊利亚特说过:“一个宗教现象只有在其自身的层面上去把握它,也就是说,只有把它当成某种宗教的东西,才有可能去认识它。企图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或是其他任何研究去把握它的本质都是大谬不然的。这样做只会丢失其中的独特性和不可化约的因素——也就是它的神圣性。”[4]伊氏之言并不否定从不同学科认识宗教的可能,但是,宗教的本质就是宗教,《弘道》杂志的本质也在于弘扬道教。《弘道》杂志引导读者人群,从中受到中华民族有神文化的熏陶,从中学会认识世界,规范行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从中学会树立异骨成亲、济世度人的高尚品格。这些是出版几十年《弘道》杂志的贡献。
以上我概括了香港青松观几十年的道教文化教育工作,以及我对《弘道》杂志成就的评价。归纳起来,就是四项工作、一个网络、五个特点。
我谨以此短短的序言寄托我对青松观、对香港道教学院和《弘道》杂志的深切感情和未来期望。
同时,我谨以此序表达对《弘道》主编郭武教授锲而不舍的努力的钦佩!
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陈耀庭
2020年5月于悉尼旅舍
[1]〈弘道季刊创刊词〉,《弘道》,创刊号,1997年。
[2]〈编者的话〉,《弘道》,2011年,第4期。
[3]〈编者的话〉,《弘道》,2019年,第3期。
[4](美)米尔恰·伊利亚特:《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