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手机版 山大视点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教师个人主页
新闻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新闻

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即将揭开面纱

发布时间:2021-09-21 点击次数:

“冰冻切片看不清,是癌非癌难确定。”这句话常被形容病理诊断医师面临的困境,棘手之处在于当前世界上临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苏木素—伊红染色这种已延续百年的技术,孤证难立。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晓强教授团队研发的“用于肿瘤快速病理诊断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将打破这一百年困局——他们采用原创的组合荧光探针快速精准成像病理组织,并首创“仁核面积比”作为新型量化诊断指标。

9月28日,于晓强教授携原创新技术亮相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终评现场。这是该评选活动的第三阶段,接下来的十月份,在山东大学120周年的校庆日前后,上述十大成果将择机发布。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提升山东大学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联合济南市科技局、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济南)等机构在“百廿山大强校兴国”主题下开启了“首届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深入挖掘能够直接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可实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在后续工作中主动做好这些成果的推介。

此次活动吸引了山东大学众多优秀项目踊跃参评。今年4月-6月份,该活动征集工作完成,共征集到来自该校材料学院、机械学院、控制学院、晶体所、微生物研究院等16个学院(所)的35个项目,涉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智能装备等领域。

9月15日,本活动完成初评,确定了前20强项目。

9月28日的这场评选,通过“路演+答辩”的方式进行。评审专家组由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中科院、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的专家组成。在终评期间,网络投票也在同步进行。

科技日报记者在终评现场发现,与“双光子荧光探针”技术一同亮相的,还有机械学院谢宗法教授团队研发的“全可变液压气门技术”,固废协同利用方面的“拜耳赤泥基绿色岩土工程材料”和“固废绿色材料化技术”以及被誉为第四代半导体—超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单晶衬底等项目。

它们的创新特色与应用前景都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近年来,山东大学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改进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三年,山东大学横向经费与合同立项情况整体快速发展,每年签订横向合同约850项,合同额平均约5.43亿 ,实到款平均约3.43亿。百万元以上项目325余项(其中,1000万元以上30余项)。同时,近三年,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签订110余项,合同金额3亿余元,实际到账经费近2.5亿元(含团队股权);其中,千万级项目11项,胶体中心陈代荣教授团队“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相关应用”项目以6000万元交易价格落地济南。近三年,山东大学推动已签约共建平台110余个,合同额近7亿元,重点推进山东大学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余个千万级平台建设。同时,山东大学主动谋划,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成果推介与经验交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2019年6月学校实施了“山东大学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校地校企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成效的取得,为山东大学举办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积累了良好经验,也为征集评选优秀成果的转化探索出成功路径。据介绍,山东大学将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知识产权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山东大学十大高价值应用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常态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山大智慧,做出山大贡献。